双悬臂式架桥机在隧道口和高墩等特殊工况下的施工需针对性优化结构设计与工艺控制,以保障稳定性与精度。
隧道口作业时,采用分体式模块化设计降低设备尺寸:主梁节段长度控制在 12-16 米,重量≤45 吨,通过低平板挂车运输。例如某项目将架桥机拆解为前支腿、主梁节段、后支腿三部分,利用隧道外场地拼装后,通过运梁车驮运穿越净空受限的隧道,前辅助支腿回缩 3.8 米以适应洞内高度。临时支撑体系采用 C30 混凝土扩大基础与钢垫板组合,在桥台前墙 15 米处设置临时支墩,缩短无配重过孔的悬臂长度** 30 米以内,确保抗倾覆系数≥1.5。
高墩施工以多级锚固与动态平衡为核心。支腿系统采用三级伸缩油缸(行程 2.5 米)与交叉钢索拉结:前支腿通过胀管 - 锥头 - 精轧螺纹钢筋组合锚固(单根锚固力 800kN),后支腿利用直径 28mm 钢索与承台预埋螺栓形成空间拉结,预紧力达设计风载荷 2 倍。动态配重模块搭载于天车,通过销轴式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主梁应力,当架设 40 米箱梁时,配重前移 2 米可降低跨中弯矩 18%。特殊工况下,如墩高>50 米时,采用 “斜向支撑 + 液压顶升” 复合体系:前支腿增设 45° 斜撑与墩身固结,后支腿通过液压系统同步调整高度,确保支腿垂直度偏差≤1/1000。
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贯穿全流程。隧道口安装激光测距仪(精度 ±5mm)实时监测主梁与洞壁间隙,超限即触发声光报警并停机;高墩支腿根部布设 0.1με 应变片与倾角传感器(精度 ±0.01°),动态反馈支腿载荷与姿态,结合北斗定位系统实现毫米级位移追踪。某高铁项目在高墩隧道口施工中,通过 “分体运输 - 临时支撑 - 动态配重” 技术组合,将架梁效率提升 40%,梁体就位精度控制在 ±3mm 内,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 “结构适配 - 锚固增稳 - 智能监测” 的立体化设计,双悬臂式架桥机可**应对隧道口空间受限与高墩稳定性挑战,满足复杂环境下的施工需求。
上一篇:河南鹤壁双悬臂式架桥机厂家 双悬臂式架桥机变跨施工技术(跨径调整方案)技术要点 |
下一篇:河南焦作双悬臂式架桥机厂家 双悬臂式架桥机***一跨梁片落梁技术难点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