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机大车行走机构的驱动形式直接决定设备在重载条件下的移动稳定性和场地适应性,其设计需严格遵循 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和 TSG 51-2023《起重机械**技术规程》的要求。单驱、双驱和四角驱三种主流形式分别对应不同吨位等级和施工场景,通过动力分配方式的差异化设计,实现**与效率的平衡。
单驱形式以单侧集中驱动为核心特征,适用于小型提梁机的短途转运作业。其结构采用单侧驱动轮组与另一侧从动轮组的组合模式,驱动轮通过减速器直接连接电机输出动力,从动轮仅起支撑作用。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机械传动路径短,维护便捷,适合起重量 200 吨以下、跨度较小的设备。但受限于动力分布不均衡,单驱形式在重载或地面不平整时易出现跑偏现象,爬坡能力较弱,通常适用于制梁场内平整硬化路面的直线移动。根据行业实践,单驱提梁机的行走速度一般控制在 5m/min 以内,且需配备行程限位装置防止偏斜超标。
双驱形式通过两侧独立驱动实现动力均衡,广泛应用于中等吨位提梁机。其结构特点是左右两侧分别配置独立的电机 - 减速器驱动单元,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实现两侧速度同步,驱动轮数量通常为 2-4 个。双驱形式**改善了单驱的跑偏问题,当一侧驱动轮遇阻时,另一侧可通过扭矩补偿维持整体平稳移动,适用于 400-600 吨级设备和具有轻微坡度的场地。在 MG 型提梁机中,双驱系统常采用 “两轮主动 + 两轮从动” 的配置,配合轮轨导向装置,确保在曲线行走时的轨迹精度。青海某项目应用的双驱提梁机通过变频驱动技术,不仅实现无级调速,还降低了启动冲击,延长了轮组使用寿命。
四角驱形式以多支点独立驱动为核心设计,专为 900 吨级以上大型提梁机打造。其结构将驱动单元分散布置在四个支腿底部,每个支腿配置独立的液压马达或电机驱动系统,通过 CAN-BUS 总线实现多驱动轮的***协同控制。900 吨轮胎式提梁机采用全液压驱动的四角驱形式,64 只轮胎通过负载敏感系统自动调节压力,确保每个驱动轮受力均匀,**解决了重载下的地面压强问题。这种形式具备极强的场地适应性,可在 3% 坡度路面稳定行驶,即使单个驱动单元临时失效,其余单元仍能维持基本移动功能。四角驱系统还配备转向同步装置,实现整机横移、斜行等复杂动作,满足预制梁对位时的精细调整需求。
三种驱动形式的选型需综合考量起重量、场地条件和作业需求。单驱形式以低成本优势适用于小型设备的简单工况;双驱通过动力均衡设计覆盖中等吨位的大多数场景;四角驱则以多冗余度和高适应性成为大型提梁机的标配。在维护方面,单驱需重点检查驱动轮与从动轮的轮压偏差,双驱需定期校准两侧电机转速同步性,四角驱则要关注液压系统压力均衡和总线通讯状态。郑济高铁等项目采用的 900 吨提梁机通过四角驱与双梁结构的结合,既解决了重载行走的稳定性问题,又实现了运梁车纵横穿行的功能需求,验证了驱动形式与设备吨位的科学匹配原则。
上一篇:云南西双版纳提梁机厂家 提梁机滑轮组的设计规范与效率优化技术要点 |
下一篇:云南红河提梁机厂家 提梁机车轮与轨道的选型规范及接触应力控制技术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