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处理要求
轨道基础需分层夯实,天然地基承载力应≥200kPa,混凝土基础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基础顶面设排水坡度(≥2%),两侧需设 30cm 宽排水沟,确保雨后 30 分钟内无积水。寒冷地区需在轨道下方铺设 15cm 厚防冻砂层,防止冻胀变形。
二、安装精度控制
轨距偏差:轨距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每 20 米测点累计偏差≤10mm。
水平度要求:轨道顶面纵向坡度≤1‰,横向倾斜度≤3‰,每 10 米测点高差≤3mm。
接缝处理:轨道接缝采用 45° 斜接,间隙 1-2mm,接头处高低差和横向错位均≤1mm。冬季施工需预留 4-6mm 温度缝。
三、日常维护重点
清洁与润滑:每日清除轨道上的铁屑、砂石等杂物,每周用毛刷清理轨道两侧积尘。每季度在轨道顶面涂抹专用润滑脂(滴点>180℃),减少车轮磨损。
紧固检查:每月使用扭矩扳手复紧压板螺栓(扭矩值按设计要求),重点检查振动频繁部位的螺栓是否松动。
磨损监测:用卡尺测量轨道顶面磨损量,允许磨损深度≤3mm;车轮啃轨量>3mm 时需调整轨道或车轮组。
四、**检查标准
基础稳定性:每半年使用水准仪检测轨道基础沉降,累计沉降量≤10mm,不均匀沉降≤3mm/10m。
轨道变形:轨道侧弯度≤2mm/10m,全长≤10mm;轨头表面剥离长度>20mm 或深度>3mm 需及时修复。
防爬装置:轨道两端必须安装防爬器,间距≤20 米,确保轨道纵向位移≤2mm。
五、环境适应措施
温度影响:夏季高温时段(>35℃)需监测轨道热膨胀,当轨缝消失时应暂停作业;冬季采用除冰盐或加热电缆防止轨道结冰。
粉尘防护:多粉尘环境中,每周用压缩空气吹扫轨道顶面及两侧,防止积尘影响车轮与轨道的贴合。
六、操作规范要点
运行限制:严禁超载运行,车轮与轨道接触面积应≥70%。启动时需缓慢加速,避免冲击载荷导致轨道移位。
异常处理:发现轨道顶面裂纹长度>50mm 或深度>5mm 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轨道接缝处出现错牙>2mm 时需重新校准。
应急措施:大风(>12m/s)或暴雨期间,需在轨道两端安装防风夹轨器,并使用铁楔固定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