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式换步过孔型架桥机的 “步履式换步” 技术,通过支腿交替支撑与纵移的类步行运动实现整机过孔,其核心在于多机构协同控制与***力学传递。以下是基于工程实践的原理解析:
一、过孔前的准备与支撑转换
初始状态:架桥机前支腿支撑于前方桥墩盖梁,中支腿与后支腿通过托轮组与主梁下弦轨道接触,形成三点稳定支撑体系。此时主梁呈简支状态,后支腿通过液压油缸与已架箱梁锚固,抵抗纵移时的水平后座力。
支腿解锁与高度调整:前支腿油缸收缩,解除与桥墩的刚性连接,通过横移机构横向微调**设计位置;中支腿多级伸缩立柱同步收缩,使主梁底面轨道与托轮组分离,为纵移做准备。
二、步履式换步的四阶段循环
前支腿支撑阶段
前支腿油缸伸出,通过球面垫圈与桥墩盖梁柔性接触,承受整机 30%-40% 的重量。此时前支腿底部的横移滑道与主梁底面轨道对齐,为纵移提供导向。
中后支腿协同纵移
中支腿与后支腿的液压驱动系统启动:
中支腿通过纵向行走油缸推动主梁前移,单次步进距离 0.8-1.2m,托轮组沿轨道滚动实现低摩擦位移;
后支腿同步收缩油缸,通过托轮组与轨道的配合,将主梁后端向前推送,形成 “前支腿支撑、中后支腿拖移” 的联动状态。
后支腿支撑阶段
中后支腿纵移到位后,后支腿油缸伸出,通过精轧螺纹钢与桥墩预埋钢板锚固,承担整机 40%-50% 的重量。此时前支腿油缸收缩,主梁重心后移,形成后支腿为主支撑的稳定体系。
前中支腿纵移复位
前支腿与中支腿的液压驱动系统再次启动:
前支腿通过横移机构横向复位**初始位置,油缸伸出重新支撑于桥墩;
中支腿托轮组沿轨道后移,恢复**过孔前的支撑间距,完成一个 “步履式换步” 循环。
三、关键技术与协同控制
液压同步控制系统
采用 LSD 液压同步控制系统,通过比例阀调节各支腿油缸流量,确保中后支腿纵移同步精度≤3mm。例如,后支腿的双作用油缸(缸径 φ180mm)与中支腿的纵向行走油缸形成闭式回路,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载荷差异,动态调整驱动力。
动态监测与**冗余
位移监测:前支腿集成倾角传感器,实时反馈主梁水平度,偏差超过 1‰时自动触发液压补偿;
应力监控:销轴式压力传感器监测支腿锚固力,超限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锁定液压系统;
冗余锚固:后支腿除液压锁定外,另通过 4 根 φ32mm 精轧螺纹钢与箱梁拉结,单根抗拔力≥200kN。
曲线与坡道适应性
横向微调:前支腿横移机构通过液压油缸实现 ±1.5m 位移,适应**小曲线半径 R3500m;
坡度补偿:中支腿多级伸缩立柱通过油缸调整高度,可适应 20‰纵坡,确保主梁纵移时的水平度。
四、典型过孔流程示例
以 32m 箱梁架设为例:
前支腿横移**桥墩中心,油缸伸出支撑;
中后支腿同步纵移 1.2m,主梁整体前移;
后支腿锚固,前支腿收缩并横移复位;
重复上述步骤,直**主梁前端到达下一跨桥墩,完成过孔。
五、力学传递与风险控制
载荷分配:过孔过程中,前支腿承担约 30% 重量,中后支腿各承担 35% 和 35%,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支腿位置,避免主梁出现应力集中。
抗倾覆设计:后支腿与已架箱梁的锚固力设计值≥150kN,配合主梁 “后重前轻” 的重心分布,确保纵移时的稳定性。
这种 “步履式换步” 技术通过模块化支腿设计、液压同步控制和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了复杂工况下的高效过孔。实际工程中,需通过静载试验(1.2 倍设计荷载)验证支腿协同精度与结构可靠性,确保 900 吨级箱梁架设的**性与效率。
上一篇:湖南株洲架桥机厂家 步履式换步过孔型架桥机步履靴结构与功能解析 |
下一篇:湖南衡阳架桥机厂家 步履式换步过孔型架桥机过孔动作过程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