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施工受地质条件影响显著,需通过针对性设计与工艺优化应对不同地层特性,确保施工**与结构稳定。
软土地基是核心挑战。淤泥质土承载力低(如临洪河特大桥软土厚度达 16 米),易引发模架沉降与不均匀变形。解决方案包括:采用支腿分布式承载设计,通过扩大承压垫块(厚度≥30cm)分散荷载;底模系统采用弹性铰连接,补偿地基差异沉降;预压试验分级加载** 1.2 倍设计荷载,监测 48 小时内沉降量≤2mm。成达万高铁河水坝大桥在软塑状粉质黏土中,通过移动模架逐孔现浇 900 吨箱梁,验证了软基适应性。
岩石地基需强化锚固。硬质岩层可提供较高承载力,但需解决支腿与基岩的可靠连接。例如,采用预埋高强度螺栓或精轧螺纹钢锚固支腿托架,预埋件位置偏差控制在 5mm 以内。对于节理发育岩体,需通过地质雷达探测潜在裂隙,必要时采用注浆加固,确保支腿抗滑移系数≥1.5。
高地下水位区域需防排水协同。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导致地基软化与设备锈蚀。工程中可采用井点降水降低水位,同时在支腿底部设置排水盲沟,避免积水浸泡。例如,某跨河大桥在汛期通过围堰隔离与井点降水,确保模架在水位波动下稳定施工。
地震区需结构抗震冗余。采用 “刚性支撑 + 柔性耗能” 复合体系,如在墩顶安装抗震挡块,通过弹力板消耗地震能量,同时允许挡块可拆卸更换。主梁与导梁采用销轴连接,增强结构延性,抗倾覆稳定系数需≥1.5。施工中需避开地震活跃期,强震后全面检查焊缝与螺栓连接。
地质勘察与动态监测贯穿全程。施工前钻探孔深需达墩底以下 10 米,获取土层参数与地下水分布。实时监测系统集成应力传感器与倾角仪,当主梁变形超过 0.5mm 或支腿沉降差>3mm 时自动预警。例如,某高墩项目通过光纤光栅监测关键节点应力,确保模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运行。
通过地质条件精细化评估、结构冗余设计与全过程监测,移动模架可在软土、岩石、高水位及地震区实现高效施工,为桥梁建设提供全地质场景解决方案。
上一篇:广东佛山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环境适应性的技术实践与关键措施 |
下一篇:广东湛江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与传统桥梁施工方法的经济性与效率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