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作为现代桥梁施工的核心技术,在经济性、效率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与传统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其综合优势在复杂工况下尤为突出。
经济性方面,移动模架的初期设备投入较高(如一套 50 米跨径模架约需 600-800 万元),但长期效益显著。以某高铁项目为例,移动模架施工 50 孔 32 米箱梁的设备摊销成本约为 10 万元 / 孔,而满堂支架法因需大量钢管、贝雷梁等周转材料,单孔成本达 15 万元以上。对于软土地基,移动模架通过支腿分布式承载设计可避免地基处理费用(如临洪河特大桥减少软基处理成本约 400 万元),而传统支架法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换填或桩基加固。
施工效率差异明显。移动模架采用整体滑移技术,单孔箱梁施工周期可缩短** 15 天(含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较支架法的 25 天提速 40%。预制梁架设虽单孔耗时短(约 3 天),但需配套大型运梁车和架桥机,且受运输路线限制(如山区道路需拓宽改造),综合效率反而低于移动模架。顶推法则因逐段顶进工艺复杂,50 米跨径施工周期长达 45 天,远高于移动模架的 20 天。
质量控制水平悬殊。移动模架通过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模板变形(偏差≤2mm),结合自动喷淋养护技术,可***控制梁体线型及混凝土强度。而支架法因地基沉降不均(如软土区沉降差可达 5-8mm),易导致梁体开裂,需额外投入 20% 工期进行预压调整。悬臂浇筑法虽精度较高,但挂篮变形(如某项目挂篮前端下挠达 15mm)需实时监测,人力成本增加 30%。
**性与环境影响,移动模架的封闭施工平台可减少高空作业风险(事故率较支架法降低 60%),且无需搭设栈桥、便道,临时用地减少 80%,粉尘排放降低 50%。传统支架法在高墩施工时需搭设 20 米以上钢管支架,存在倾覆风险;预制梁架设则因运梁车超载(如 50 米箱梁运输荷载达 900 吨)易引发道路损坏。
复杂工况适应性,移动模架通过主梁铰接设计可适应**小 600 米曲线半径(如龙门大桥东辅航道桥),而顶推法仅适用于直线或大半径曲线。在深谷、河流等无支撑环境,移动模架可直接跨越 48 米跨度(如包银高铁磴口黄河特大桥),无需搭设临时墩,较支架法节省工期 2 个月以上。对于高墩(如 31 米墩身),移动模架通过分体式支腿和 3° 转铰实现过孔微调,而悬臂浇筑法需额外设置临时固结措施,增加施工复杂性。
综上,移动模架在长距离、大跨度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综合效益显著,其经济性与效率优势在 50 孔以上的规模化施工中尤为突出,是现代桥梁建设的***方案。
上一篇:广东江门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地质条件适应性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
下一篇:广东茂名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经济性分析的核心要素与工程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