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系统是下行式移动模架实现动态平衡的核心保障,通过科学配置重量与***分布,抵消施工过程中的倾覆力矩,确保模架在过孔、浇筑等工况下的结构稳定。这套系统从早期简单的堆载配重发展到如今的模块化平衡体系,在文晖大桥、金烽乌江大桥等工程中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范,其设计严格遵循《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稳定系数不小于 1.5 的刚性要求。
下行式模架的配重应用聚焦两个关键施工阶段。过孔阶段需平衡主梁悬臂端自重产生的倾覆风险,通常在模架后端设置集中配重区,采用标准混凝土预制块堆叠形成反向力矩。文晖大桥 32 米跨下行式模架施工中,每侧配置 120×120×650mm 规格的 C30 混凝土配重块,单块重量约 2.4 吨,通过螺杆与主梁腹板预留孔道刚性连接,配合花篮螺栓实现 ±50mm 高度微调,确保过孔时两侧同步误差控制在 100mm 以内。浇筑阶段则需动态补偿混凝土荷载分布不均,在翼模外侧悬挂分布式配重,采用 Q235 钢块与混凝土块组合形式,通过竖向钢筋悬挂于底模背楞,每延米配重重量根据侧模自重精确计算,如金烽乌江大桥腹板浇筑时每侧悬挂 5 组配重,**抑制了模板侧向变形。
配重系统的结构设计强调**冗余与调节便利性。集中配重区采用格构式钢框架约束配重块,框架立柱间距与配重块尺寸匹配,顶部设置限位挡板防止移位,底部通过 10.9 级高强螺栓与模架主梁固结,接触面经喷砂处理确保摩擦系数不低于 0.45。分布式配重则创新采用 “花篮螺栓 + 螺杆” 连接体系,竖向钢筋直径不小于 8mm,上端焊接挂耳与横向钢筋连接,下端通过弯钩与花篮螺栓铰接,螺杆穿设配重块后用双螺母紧固,垫板厚度控制在 10mm 以内以分散压力。这种设计既保证配重块快速拆装,又可通过花篮螺栓微调重量分布,适应不同施工阶段的荷载变化。
配重计算以力矩平衡为核心原则,需综合考量模架自重、施工荷载与动态附加力。基本公式遵循 “配重产生的抗倾覆力矩≥1.5 倍倾覆力矩”,其中倾覆力矩包括主梁悬臂段自重、模板系统重量及风荷载等因素,抗倾覆力矩则由配重重量与力臂长度共同决定。文晖大桥施工中,通过压载试验验证配重方案:分四级加载** 1.2 倍设计荷载,每级加载后静置观测沉降,跨中***弹性变形控制在 55mm 以内,非弹性变形不超过 26mm,确保配重设置能抵消混凝土浇筑产生的挠度变化。对于曲线段施工,需额外增加侧向配重,金烽乌江大桥在半径 600 米曲线段每侧增设 15% 配重重量,配合锚固系统形成三维平衡体系。
不同工况的配重策略呈现明确技术分工:过孔阶段依赖后端集中配重保障整体稳定,浇筑阶段通过分布式配重控制局部变形,曲线段则增设侧向配重抵抗扭矩。所有配重装置均需通过静载试验验证,在 1.05 倍设计荷载作用下保持结构无塑性变形,连接节点位移量控制在 2mm/m 以内。从早期陇海铁路桥梁的砂石袋堆载到如今标准化混凝土块配重,这套系统始终围绕 “**冗余与动态适配” 的平衡持续优化,成为下行式移动模架跨越复杂地形的关键技术支撑。
上一篇:贵州贵阳提梁机厂家 提梁机定期维护保养的周期规范与核心内容实施指南 |
下一篇:贵州黔南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的开模与合模:动态平衡下的模板动作机理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