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场地因作业面局促、吊装半径受限、周边障碍密集等特征,对移动模架拼装与拆解提出 “空间集约、工序紧凑、设备适配” 的核心要求。这类方案的本质是通过构件拆分、平台复用与体系转换,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模架的**组装与拆解,既要解决大型构件的转运与吊装难题,又要避免对周边设施造成干扰,需结合场地边界条件制定专项策略。
从应用历史来看,狭窄场地施工技术随工程复杂度逐步成熟。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厦门高集海峡大桥采用西德进口移动模架施工,面对海峡滩涂狭窄场地,***采用 “墩顶拼装 + 逐段延伸” 模式,将主梁拆分为 5 米短节段,利用桥墩作为临时支撑平台,替代传统地面拼装场地,虽效率较低但开创了空间适配的技术思路。2004 年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引桥施工中,MSS1600 型移动模架进一步优化分段策略,将 44 米主梁分为 4 节,通过小型履带吊在受限区域轮换站位完成拼装,标志着分段拼装技术的规范化。
拼装方案的核心在于 “化整为零” 的空间利用与设备协同。德国塔尔布鲁克艾森桥建设中,因场地可达性差且组装空间狭小,对 M53-I 型移动模架采用 “主梁分段 + 横向避让” 的拼装策略:将 120.5 米长的模架系统拆分为主梁、横向结构、支腿等独立模块,通过液压千斤顶将横向结构旋转收纳,使主梁可独立移动穿过桥墩间隙,大幅缩减拼装所需横向空间。同时在模架主梁上预设混凝土浇筑臂安装接口,避免后续增设设备占用额外空间,实现 “拼装 - 作业” 的空间复用。国内珠肇高铁跨密集居民区段施工中,面对两侧建筑物限制,采用 “履带吊 + 墩旁托架” 组合方案:履带吊停放在***通道处,通过墩顶临时托架承接分段构件,从两端向中间对称拼装,将地面作业面压缩** 3 米宽。
拆解方案则聚焦 “体系转换” 与 “逆向拆解” 的**可控。郑焦城际铁路京广改线段施工中,48#-47# 墩右侧紧邻运营铁路、左侧为鱼塘,起重机械无法正常站位,形成典型狭窄拆解场景。施工团队采用 “桥面吊挂 + 整体下放” 方案:先拆除导梁与端头模板,在已浇筑箱梁顶面安装由精轧螺纹钢筋、千斤顶与扁担梁组成的吊放系统,将模架重量从支腿转移**桥面吊挂体系,完成受力体系转换。随后通过千斤顶循环倒顶将模架整体下放**地面纵横移装置,再拆解底模、外模,***将主梁分为两段横移装车,全程避免起重机械进入受限区域。宁淮城际铁路跨高速段拆解时,进一步采用 “先非承重后承重” 的逆向工序,先拆除内模撑杆与外模,再分解主梁与支腿,通过临时滑道将构件横向转运**高速外侧场地,减少对桥面空间的占用。
当前狭窄场地施工已形成 “规划前置、模块适配、管控***” 的技术特征。拼装阶段,模架出厂前即根据场地参数定制拆分方案,如 MZ900S 型模架可灵活调整主梁分段长度,适配 5-8 米的狭窄吊装半径;拆解阶段,桥面吊挂系统已形成标准化配置,如郑焦案例中采用的 D32 精轧螺纹钢筋吊索,通过双螺帽锚固与同步控制技术,将两侧下放偏差控制在 5 厘米以内。管理层面,BIM 模拟成为前置必需环节,德国塔尔布鲁克艾森桥在拼装前通过建模优化构件转运路径,国内项目则普遍采用 “三检制度” 把控吊装与连接质量。这些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结合,在山区峡谷、城市核心区等狭窄场地工程中得到广泛验证。
上一篇:四川乐山移动模架厂家 软土基础地区移动模架支腿基础的特殊处理技术与实践 |
下一篇:四川眉山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建造 50 米以上大跨度桥梁的案例解析与技术难点突破 |